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宏观调控“不急转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看点勾勒明年重点

2020-12-22 09:144120长江有色金属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上,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为明年经济政策划出重点。

  相比去年,今年会议有不少新的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会议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八大重点任务的部署,勾勒出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十大看点。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定调都备受关注。今年会议明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会议指出,“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结合起来理解。经济运行合理的区间应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相当的宏观经济总体平衡。目前来看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需要再巩固,“不急转弯”就是要把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继续保持下去,同时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的战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他表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依然在8%以上。预计明年财政、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将更好形成合力、发挥更大效果。随着强大国内市场的潜力释放,需求不足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回升向上。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宏观政策施策方向上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定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新动能,意味着宏观政策上兼顾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更有效地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稳健地实施货币政策,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防范化解风险,同时注重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韧性和质量。尤其重要的政策着力点是要把握好一个收尾和两个开局工作。要根据形势需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见机预调微调政策。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第二年,会议提出,2021年的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恢复相对乏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等问题,会议提出,财政要在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明年的财政政策将如何走向?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综合考虑财政风险与财政安全,财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科技创新。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地方债、专项债等多项措施,可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经济的基本面,使企业、经济及财政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政策还应该与“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

  对于货币政策,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同时,强调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八字方针。灵活,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时调节,如果经济恢复速度较快,部分阶段性政策可能退出;精准,要求流动性更加精准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支持;合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流动性将保持在合理水平;适度,既不会让市场感觉到“缺钱”,也不会“大水漫灌”,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在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明年经济工作具体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置于八大任务之首。会议指出,“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认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科技战略力量的增强;二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优化变革;三是科技应用生态构造能力的提升。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科技对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大,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特别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力量。

  会议还提出,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周游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着力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刘向东认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迫切需要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上占据一定制高点。

  对于会议提出的“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将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形成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还将加快双多边协定谈判,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朋友圈”的构建和运行。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专家报告】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军民融合办书记陈治良先生将在大会上作《坚守环保初心 推动绿色战略转型》的精彩报告
【2023(第三届)全国矿业采购与供应商大会暨中国矿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长沙)论坛】将于2023年6月17-19日在长沙举行本次大会,将邀请到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军民融合办书记陈治良先生将在大会上作《坚守环保初心 推动绿色战略转型》的精彩报告。

0评论2023-06-09406

专家观点|4号文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扫清障碍
5月12日,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的通知》(自然资规〔2023〕4号,以下简称4号文)。2023年2月9日,自然资源部就该份文件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树人矿业律师团队结合多年的实务经验和法律研究,向自然资源部提出数条修改意见。笔者认为,4号文的发布实施意义重大。它

0评论2023-05-222074

国外锂矿找矿新进展及对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启示
2019年至今,全球范围锂矿找矿力度依旧未减,热点地区不断取得新进展,成果丰硕。本文对2019年至2021年期间国外一些重点锂矿项目的找矿勘查进展情况及动向进行概述。总体来看,锂矿的全球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盐湖型锂矿和伟晶岩型锂矿仍占据主导地位,并在相应热点地区取得重大进展。此外,沉积型及热泉型等新类型锂矿的勘查工作在

0评论2023-05-181375

自然资源部部长丨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3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部长通道”,就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社会各界关切的问题,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谈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东方卫视记者:我们都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矿产是工业的粮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

0评论2023-03-175603

加强战略性矿产勘查 深化矿业国际合作——全面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
矿产资源支撑着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腾飞、跨越发展,至少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其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矿产资源消费国,当前,石油、铁、铜、镍、钴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品供应“大头在外”的格局没有改变。一方面,随着大国博弈加剧,特别是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性增加、全球资源问题政治化和主要矿

0评论2022-04-13454

保障矿产资源安全要树立系统战略观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4月15日,我们将迎来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说起国家安全,就不得不提到资源安全,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又是资源安全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并强调要“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

0评论2022-04-13424

加强战略性矿产勘查 深化矿业国际合作——全面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
矿产资源支撑着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腾飞、跨越发展,至少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其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矿产资源消费国,当前,石油、铁、铜、镍、钴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品供应“大头在外”的格局没有改变。一方面,随着大国博弈加剧,特别是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性增加、全球资源问题政治化和主要矿产品价格金融化

0评论2022-04-13396